Sunday, November 06, 2005

單純的單車故事......

「在完全沒有動機的前題下,你怎麼可以練車練得這麼勤?」常有朋友這樣問我。去年一整年我常常訓練到一個忘我的地步,即使天寒、酷熱、下雨,還是牽了車子出門騎好幾個小時。購入訓練台後,這種無聊的「刑具」我竟然也可以玩得津津樂道,而且使用頻率還挺高的。雖然我可以從結果上告訴你,我從訓練中得到了什麼(那絕對不是樂趣而已),但我真的不知道我為什麼會跨上腳踏車。

這幾個月又經歷了一番波折,一些決定和打擊,讓我不得不去面對人生的問題。閱讀一些書籍,讓情緒漸漸沈澱下來以後,正巧看了這部片,「為什麼開始騎車」這個先前無解的問題,也得到了解答。我想應該就是不平衡吧!渴望得到的卻無法得到,不想面對的卻必須面對,想要遺忘的卻深植在心,這些不平衡,會讓你感到有一股憤怒無法發洩。這時候,就去騎車吧!當汗水、淚水、雨水溶在一起,心跳和呼吸急促地運轉,肉體的痛苦達到極限,你的腦中沒有愉快也沒有不愉快,身體所承受的重量忽然消失,身心都不再有負擔,只有空盪盪的一片。那一瞬間你得到平衡了。

有心理學家研究阿姆斯壯為什麼會有今天的成就,認為他潛在的趨動力是「憤怒」。阿姆斯壯從小就在單親家庭長大,他最愛的母親在婚姻上一直不順利,使他不曾得到過父愛;他所從事的運動在美國一點都不酷,使他在課業上受到學校的刁難;在他的自行車競賽事業如日中天時,癌症卻降臨在他身上。不圓滿的人生,使他心中始終有一股無法平衡的怒氣。雖然阿姆斯壯在環法中目標只放在最終的黃衫,讓不懂的人以為他是個老謀深算的戰略家,但其實他能從事比其他車手還重的訓練,奪冠的意志比誰都堅強,如果沒有強大的驅動力,是不可能讓他支持下去的。年輕的阿姆斯壯把暴躁的脾氣直接反應出來,使他當時在歐洲成為不受歡迎的美國車手。現在我們大多只看到他平靜地和車隊一起前進,但在一些單站上,比如在環法賽中,03 年摔車後的攻擊,或者 04 年第十八站從大老遠的後方衝刺超越 Kloden,都可以感覺到他怒氣沖沖。

另外一位偉大的車手 Jan Ullrich,同樣的有不愉快的童年。Ullrich 的父親是個酒鬼,會對他和他母親施暴,在他六歲的時候,他父親把他痛打一頓後離開家庭,再也沒回來。這位和阿姆斯壯幾乎有同等天賦的車手,很年輕就展露頭角,1996 首次參加環法就奪得第二(當年阿姆斯壯退賽),次年奪冠。只是 Ullrich 不像阿姆斯壯有如此絕對的個人企圖心,他說:「如果朋友得到了勝利,我會如同自己獲得勝利一樣高興。」這些偉大的車手,似乎人生中都有難以承受的一段。

「茄子」片中的主角貝貝,或者現實生活中的我,騎腳踏車的動力,也是來自同樣的彆扭個性吧!我們都想藉著拼命騎車,超越痛苦,奮力忘掉無法忘掉的事,爭取到的榮耀嚐在心裏卻是帶點苦味的。像「鐵馬頑童」那樣單細胞的熱血故事,更能激勵人心,成為年輕人努力的目標,但人生卻不是如此簡單的單行道,而是一張充滿糾結的網絡,你經常面臨選擇,會走錯路,遇到打結會停下來。經歷過的事你沒辦法去改變它,只能去遺忘它,或者設法接受它。不論是「茄子」裏貝貝的故事,還是我自己的腳踏車故事,都算是人生的寫照吧!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